“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沙湾村党支部书记文街娓娓道来。 该村虽然地处偏僻,但这里由大学生、教师、退伍军人、普通村民等群体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却在当地出了名。今年60岁的文纯富,白天是村寨道路的义务保洁员,晚上纳凉时,是院坝里的主讲人,为乡亲们讲小品、宣讲党的好政策。 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阶段性地规划和组织“四安家园·青亲园计划”,以及文艺支教、政策宣讲等各类文艺惠民服务项目,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改变群众思维方式,增强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决心。
“这里是属于大家的舞台,只要有文艺活动,都可以随时到舞台上来。”文街介绍,只有深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坚持讴歌时代,扎根人民,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文明实践才能活力不断。 不同于千篇一律的宣传标语,村干部和村民们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编自绘具有土家特色语言的宣传标语,这些写在墙面上和宣传牌上接地气的生动语言,灵感来自村民们自身,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农村合作医疗、养老金、低保······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暖心政策,这一切让村民们时常念在嘴边。“我去年生病,田里30袋谷子,就是他们帮我收回家的。感谢党、感谢村干部、感谢一个个志愿者。”文道湖说。 “现在党员干部带头打扫卫生,群众争着抢着干。”土地坳镇党委委员、沙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晏旭坤说,“以前不少村民认为公共道路的卫生与自己无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将村寨道路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后,村民们也渐渐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被消除后,大家的思想观念转变,邻里之间更加和谐,村里环境变靓了。”
为了聚智聚力,激活文明实践“强磁场”,“搭舞台”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主角,沿河组建由党员干部为主的9大志愿服务支队和28支文明实践服务小队,结合乡村振兴干部驻村,推动县级志愿力量下沉。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实际,组建了459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全县志愿者注册人数9.2万人,分散在各条块的资源力量统筹调度使用,打通文明实践进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据悉,沿河始终贴近群众需求,坚持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倾力打造“微孝大爱”“绿挎包”“移动拐杖”等30多个优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各实践所、实践站纷纷推出各类志愿服务项目3000多个,系列志愿服务项目符合群众需求、体现实践特色、传递真情大爱,奏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合唱”,正在不断凝聚起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前行的奋进力量。(施平)
暂无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