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辉:35年坚守,为山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深山闭锁,贫困寥落,无数人盼望脱贫谋发展。


教育铺路,知识为轮,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前行。


广袤乡土,有人离去有人留,留下来的人们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定能收获桃李芬芳,只有教育,才能拔除穷根。


2019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也是刘光辉成为乡村教师的第35年。35年来,他始终扎根于乡村小学,像一块磐石,为一批批乡村学子播下知识火种,点亮改变命运的希望。


2010年,刘光辉患上肠道癌,稍有好转之后,他以乡村教育事业为“药”,带病守岗,用工作来治病痛。大爱无言,师恩无疆。今年8月,刘光辉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拟表彰对象,坚守的群山终于有了回响。




初为人师——兢兢业业爱育学生


“第一次站上讲台,下面十几双求知的眼睛紧张地盯着我,顿感压力和责任巨大。”铜仁万山区黄道乡中心小学办公室里,刘光辉回忆起初为人师时,感觉恍如昨日。


1985年9月,刚高中毕业的刘光辉走上工作岗位,选择留在家乡,成为万山区高楼坪乡梓木坪村小学的“代课老师”。


改革开放浪潮冲击下,世居于深山的贵州乡村农民,大规模向外探出目光,上百万人为寻求出路,远离家门外出打工。


大潮过后,泥沙俱下,暗礁显露。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带来了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渴望在学校获得更多关注和温暖。


逆流而上的刘光辉,得知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暗下决心,要用更多的爱和耐心去教育学生。


“那时候教师资源非常稀缺,一所学校只有五六个老师,低年级都是‘包班’,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语文,数学,所有课程都是一个人教。”更让刘光辉头痛的是,学生们的基础非常差。


“1987年,我在高楼坪乡铺前村小学上课时,遇到一年级班上有个学生,连1至10的数字都不会认,怎么教都不会。”于是刘光辉放学后把学生留下来,一对一单独辅导,一遍一遍教他识数,可无奈的是,当天教会后,学生第二天来上课时又忘了。


刘光辉并不气馁,继续放学后单独辅导,一直坚持了半个月,终于教会学生识数。“那一刻,我心中有一股暖流油然而生,只要肯费心思,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此后,免费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成了刘光辉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教室里,操场上,办公室,走廊边......只要学生需要,到处都能成为教学课堂。


“放学后被留下来,学生们曾唯恐避之不及,谁都不想‘出丑’,但当看到成绩进步的甜头后,很多学生自愿放学后留下来,主动邀请老师进行辅导。”在刘光辉的影响下,学校其他教师也开始免费为学生补课,巩固基础。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刘光辉教学经验越加丰富,也对学生要求更为严格。


“刘老师教我的时候,我才小学四年级,在我们眼里,他就像严父,总是诚诚恳恳认真负责的教导我们,至今难忘。”37岁的刘震华,20多年后仍然清晰记得刘光辉上课时的尊尊教诲。


看着一批批学生升学离开,每听到他们长大工作,成长成材,刘光辉脸上总是满脸笑容。




燃烧青春——任劳任怨扎根乡村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来,来了也待不久。但刘老师一待就是35年,期间有多次机会可以调离,都选择继续留下来,正是风华正茂时,他为乡村土地奉献了自己整个青春。”黄道乡中心小学校长刘远辉说,刘光辉的坚守,令人敬佩。


“刚工作那几年,我都是走路去学校上课,学校没有食堂,早上吃饱饭出门,中午没地方吃饭,就要一直挨到晚上回家才有饭吃,去时要走60多分钟,回家却要走90多分钟,因为饿得没力气走路了。”由于长期饿着上课,刘光辉得了胃病,发作时疼痛难忍。


从家到学校的乡村小路,刘光辉走了数百遍,连路上硌脚的石头都变得熟悉亲切。路阻且长,他虽然每个月只有35元的工资,却从未停下过脚步。


1997年,为推进“两基”工作开展,他一边上课,一边走村入寨,挨家挨户普查,宣讲教育学习观念,动员适龄儿童入学。通过宣传动员,很多家长都改变了思想,让孩子继续升学。


2000年,刘光辉进入黄道乡大榜小学,发现学校四周乱石堆砌,进学校是一段黄泥路,每到下雨天,来上课学生们的鞋子总湿漉漉的,全是黄泥,学校操场也成为“沼泽”,好几天不能供学生活动。


他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于是找到村长商议修路,重建操场。学生家长筹资,村民助力,修建工程很快动工,他一刻也闲不下来,在课后及周末,与村民一起搬石头、和水泥、流汗水。


崭新水泥大道铺就,宽阔升旗操场横陈,简易跑道有了,雨天黄泥没了。大榜小学焕发出新活力,刘光辉却一天天变老了。


年已近40岁,他还未曾结婚,面对父母亲戚催问,他总说:“学校里老师少,工作忙,忙过这段时间再考虑。”


没想到这一忙又是十年过去,直到49岁时,刘光辉才算完成“终生大事”,成家生子。




带病守岗——无悔付出不忘初心


“这些年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刘光辉说起自己从教35年以来,乡村教育的沧桑巨变,激动不已。


以前的教学楼简陋阴暗,没有电,都用煤油灯照亮;现在的教学楼明亮整洁,有多媒体、电脑教学,方式多样。


以前一所村完小只有五六个老师,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自我提升机会,连培训都没有;现在村完小有十多个老师,学历高,每年寒暑假还有很多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


以前学生、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打工找钱;现在家家户户都盼望子女成材,考上大学,提升学历。


以前教学环境差,除了教师什么都没有,学生上学全身是泥,住的远的孩子中午只能挨饿,下午才能回家吃饭;现在路面干净整洁,操场又大又整洁,图书馆、少年宫,活动丰富多样,学校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再不用忍饥挨饿上课......


“但是乡村学校依旧很缺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年都招不足人。”心系教育、坚守岗位的刘光辉,积劳成疾,在2010年被检查出肠道癌,不得不离开讲台,进行化疗。


“三尺讲台是属于一个老师最大的骄傲,我实在舍不得离开。” 经过一年半的化疗修养,病情稳定后的他,不顾医生和家人反对,毅然决然要求重回课堂继续上课。


考虑到刘光辉的身体原因,黄道乡中心小学让他管理学校财务,暂时不负责教学工作。2016年,在其本人多次申请后,刘光辉终于又重新站上讲台,却感到“力不从心”。


站立讲课的时间一久,他的腰和背会持续疼痛,长此以往,不利于身体康复。但是刘光辉依旧无悔坚守岗位。如今,他还担任了黄道小学部工会主席,成为教师们的“后勤兵”。


“我的父亲刘维富也是一名从教39年的乡村教师,受他影响我走上这条路,并深深热爱这份工作。等我的孩子长大,也希望他继续当乡村教师,为家乡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刘光辉看向窗外巍峨远山,笑着说道。(陈阳)


松桃百姓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松桃百姓网“松桃社区”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松桃百姓网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内容 警察蜀黍,您灭火的身影真帅! 下一篇内容 投资超百亿!铜仁又将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内容标签: 铜仁 教育

评论(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跟贴用户自律公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立即注册 |

暂无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