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镇:感时代新变 绘乡村新景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庄严宣告,穿透百年风云。

从沿印松高速公路大路镇匝道驶出,沿着蜿蜒的公路行驶,翠绿色的青山层叠起伏,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乡村道路宽阔平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概说的就是眼前的美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留在当地的只能靠种地或打零工补贴家用。当时已经开始倡导小康生活,到处都能看到“走向小康社会”这样的激励语。村民们说不清楚也想象不出,小康一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或许“三餐若问何年有,每日饭香羊豕肥”便是那时最高的愿望了。

今昔对比,曾经木房老屋连片、交通不便,贫穷凋敝的形象与苍翠的青山形成巨大的反差。漫步于村中,房前屋后的道路平整宽敞,崭新的民居坐落在山边河畔,整洁有序的街巷庭院瓜果飘香,铁路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成片的产业更是“遍地开花”。

乡村产业兴旺、人居环境优美、乡村治理有序、乡风文明淳朴、农民生活美好……从“同步小康”,到实施脱贫攻坚,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大路人民始终勇敢担当、不畏艰辛、一往无前。2019年,大路镇实现全面脱贫。全镇1891户8035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3户210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

如今,在苗疆大地、大路河畔,乡村振兴的阳光照耀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处处呈现出田园相依、富裕文明、百姓安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勤劳的大路人民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强”组织、“优”环境、“淳”乡风的乡村振兴之路。

“兴”产业“绘”出乡村新“图景”

后硐村、矮堡村、桂芽村等万亩生态茶园中,茶农忙采摘春茶;长征村高车坝区300亩香椿大棚、200亩羊肚菌大棚相继迎来采摘高峰期;千亩优质水稻基地水田里,工人抢抓农时育秧苗;桂芽村年育苗350万尾鲟鱼基地养殖池内,农技人员指导工人投放鱼苗;坪江村三渡水、刘家坳游客络绎不绝……。

“我年纪大了,又不能出门务工,农活也做不动了,养殖基地建成后我就来到这里上班,每天做些杂工,一个月工资3000,能为家里贴补不少家用。”66岁的村民雷忠文开心地说道。在家务农多年,自从来到养殖基地工作后,钱袋子鼓了,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这里生态环境好,土壤气候适宜,种出来的茶叶品质高,很受市场欢迎。采用‘公司+村社合一+农户’模式,公司出技术,指导村民种茶,并统一收购、加工,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茶,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费用、公司分红,还有务工收入。公司每年支付劳务费都有十几万。”大路镇红兵营茶园负责人李慧说。

产业发展离不开交通建设的有力保障。2021年底,沿印松高速公路通车,并在大路镇设立了匝道;完成渝怀铁路复线10.9千米建设征地拆迁和后续涉农设施还建工作。带来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坪江村三渡水三面环水,植被茂密,风景秀美,交通便利,天蓝地绿水清的天然封闭式生态环境特别适合休闲康养。沿印松高速公路的通车大大缩短了大路镇与县城及相邻重庆市秀山自治县的通行时间,这将会给大路镇带来更多的游客“流量”。

以打造县城市民休闲度假后花园为目标,大路镇计划通过盘活搬迁群众遗留的闲置民宿房,提质改造成生态民宿康养中心,同时打造健身步道、生态露营停车场、漂流等配套业态,打造“农家山庄”型、“田园风光”型、“精品民宿”型旅游名村,串点成线建成以三渡水生态民宿康养中心、高车万辆水车寨、大路河漂流、干田坝“小西湖”垂钓体验基地4个重点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促进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依托区位优越、交通极大改善、生态优良等有利条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结对帮扶等政策以及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叠加的大好时机。大路镇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总结形成了以“大项目托起新大路”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整合土地、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坚持以“3+N”产业体系建设为导向,发展水稻、茶叶、油茶、水果蔬菜、羊肚菌等种植,林下肉蛋鸡、鲟鱼、牛蛙等养殖,以及生猪代养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13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增加稳定就业120余人,促进就业12000余人次。

截至2021年底,大路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减少贫困人口8035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53%下降到0,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00%。

“强”组织“构”出基层新“力量”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面貌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都离不开那些“勤劳致富、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默默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村干部。

“我是96年当选大路村支书的,到去年离任整整26年,任职村干部31年了。当时村里面还是以种植农业为主体,主要靠种地解决温饱。村干部同时要兼顾农业、水利、民事调解、党建、计划生育等,以及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61岁的老支书杨再发回忆道。

谈及数年前的乡村发展,这位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老支书侃侃而谈。自上任后,他与村两委班子以“农业种植、化解矛盾、推进基础设施发展”为重点工作,带领村干部从自身做起,几十年来坚持每天集中开会、研究工作;平时各负其责、真抓实干,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整制度,使领导班子逐渐成为了一个“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战斗集体。

自2014年开始,大路镇先后组建“同步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小组。12年间,107支驻村工作小组、696名驻村干部下沉到基层,投身乡村建设一线,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大路儿女同心战贫的时代史诗。实践证明,干部驻村帮扶是密切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法宝,是集中资源力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力抓手。

2021年5月,铜仁公路管理局的方超主动申请到长征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记得第一天报到的时候,在会议室和村支两委座谈,班子人员都到齐了。长征村班子人员比较齐全,产业较多,发展情况相对来说相对较好。支部书记刚上任不久,非常朴实,唯一的问题就是刚上任不熟悉党建工作,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方超说“我觉得驻村工作最主要的是人心,从概念来说就是党建工作,重点抓的还是村班子、村干部。”抓好日常党建工作,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发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党员与群众良性互动,用强有力的党建示范引领群众、带领群众蹚出一条“本土本味”的好路子,提升支部战斗力和党员凝聚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通过建立“五个一批”“五类人才”人才摸排台账,进行产业技术培训,加快培育农村致富人才,切实提升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利用下派产业指导员、科技副镇长的技术服务优势,成立产业技术服务小分队,积极引进、培养、发展一支懂农业、懂技术、懂经营的三农工作队伍。

2021年,大路镇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选优配强8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实施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村级班子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有效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开展“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工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对村干部、驻村干部开展培训,引导村干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做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召开“谈心谈话”,抓好村干部、驻村干部日常管理,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优”环境“描”出村庄新“面貌”

偏僻的村子交通不便,临近最豪华的公路也只是一条县级“村村通”,村民仅靠种植庄稼营收。那时的人从未想起要问多年后怎样,只是常谈及他们多年前村庄的样子。

晚饭后,他们聚集在一起,三三两两扎堆,说着笑着,话题总离不开当年的“光辉岁月”。他们多数跟随父辈出去务工过,有一次谈起那时的岁月,一位大爷磕掉烟灰,然后卷上厚厚一叠烟丝,重重地吸一口,说:“早知现在农村发展得这么好,那时还去打什么工啊。”这是村民一致达成的共识。

“记得以前去村里下队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全靠走路,最远的村要走两三个小时才到,为了不来回跑干脆住在村里,一住就是三四天。”大路村综治办工作人员戴书周回忆道。

自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大路镇14个村164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全面完善,完成连户路硬化52.8公里、通组路硬化47公里、房前屋后硬化19.33万平方米,通村通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通车里程达210公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印松高速、渝怀铁路、大路至兰桥公路构成高速、铁路、公路立体交错的交通网络,彻底改变了大路交通闭塞面貌。

“路口的垃圾桶每天都有保洁员来收,现在居住环境好了,生活舒适了很多,大家都主动加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主动打扫房前屋后,自觉将垃圾丢到垃圾桶里,不再像以前随手乱扔。”在大路镇大路村,村民胡宗斌对身边的变化感触颇深。

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路镇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党建网格化管理,重点对各村房前屋后环境,特别是进村主干道两侧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开展整治;2020年投入18万元,聘请保洁员30名,持续改善村庄环境卫生,投入使用垃圾中转站项目;在“六乱”上实现危房、违建必拆,农具杂物有序堆放,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乡村环境变得舒适整洁有序,坪江村84岁老人任永军很是满意:“现在这里是大变样啊!村里面有健身广场、文化广场,跟城里面的生活也没什么区别嘛。”

截至目前,大路镇完成了14个村群众饮水工程提级改造,实现了全镇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新建村级综合文体广场14个,实施全镇广电云“村村通”网络全覆盖,新增广电云“户户用”用户628户;实施了涉及7个村惠及17000余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4000盏;完成了14个村级卫生室提级改造正常投入使用,住房透风漏雨补短板245户,人居环境整治2202户;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淳”乡风“润”出文明新“活力”

走进长征村村委会,篮球场、体育健身器材、文艺表演舞台一应俱全,乡亲们在文化广场上活动健身、唱茶灯,生动演绎着幸福家园的“田园梦想”。

“过去村里脏乱差,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的环境好了,产业也越来越多了,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平时一有空就到文化广场下棋、健身,晚上还能跳广场舞,这不就是新闻上天天说的乡村振兴嘛。”长征村村民王德云说。

大路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助推乡村振兴。

多举措多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完成农村书屋、文化广场、道德讲堂、广播室、文化墙、公示栏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修订村规民约,大力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精神风貌。

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内涵,着力推动“茶灯”文化、百年风雨桥、文笔塔、戴氏宗祠等一大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教育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村务公开等制度,经常召开村民小组大会、院坝会、火坑会,召集村民集体协商议事、决事、办事,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农村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调动村民参与村组事务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村级共管共治、共建共享;开展“最美卫生家庭户”、“文明村寨”、“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家庭”“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评比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来源:大路新声音

松桃百姓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松桃百姓网“松桃社区”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松桃百姓网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内容 松桃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市场专项检查 下一篇内容 妙隘乡:以练为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应急演练 内容标签: 大路镇 乡村 新景

评论(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跟贴用户自律公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立即注册 |

暂无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