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路上铿锵前行

       从铜仁主城区高速南站沿杭瑞高速行驶45公里而下,一路过往皆满目翠绿,如今从市区去梵净山景区的高速公路,逢假必堵,是因为去往梵净山的游客太多。

       山上山下绿似海,青山绿水迎客来。

       行走在梵净山脚下,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在丝丝春雨点缀下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走进天然“氧吧”,更让人恬静而舒缓。由于生态环境优良、景色优美,梵净山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

       梵净山申遗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2018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梵净山成功走上全球视野的大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梵净山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向世界证明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美丽中国的美好一页。”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说。

       随后的时间里,“梵净山”和“世遗”2个关键词热度瞬间飙升。数据显示,往年梵净山的年游客量在20万人次左右,申遗成功后,一天就达到了2万人次的游客量,“梵净山”搜索和预订热度环比增加300%,“世遗”搜索和预订热度环比增加180%。

       海拔2572米、10—14亿年的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成为陆地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演化历史,有着独特的神奇地质景观、珍稀生物资源、悠久佛教文化等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

       一片仙境、一方净土、一个神迹。毋庸讳言,如何保护好这块净土是个世界级难题。回望过去,梵净山的发展与保护从未停止。1956年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7年,梵净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人们悉心守护着这片净土,坚守保护与发展共赢。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方圆约567平方公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涉及周边7个乡镇22个行政村,现共有居民5692户21905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梵净山生态,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面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2018年8月30日,历时19个月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在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审议通过的第二部实体法规,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同时明确提出: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

       “梵净山保护区总面积是65万亩,但我们开放的区域只有4万多亩,这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据我们现在调查的数据,这里可知的物种有7154种,动物3000多种,植物3000多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邱阳说。

       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梵净山拥有优良的水资源储备系统。邱阳说,保护区搞科考的时候专门做过水质调查,我们在九大河流都取过水样,源头基本上都是一类水质。”

       山泉水清冽甘甜,来往游客、专家赞不绝口。“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美国生态学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专家吉姆·桑赛尔在考察时曾发出感慨。

       不仅如此,梵净山保护区还推进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先后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伦敦动物协会进行科研监测交流与学习,与北京大学、西双版纳植物园等有关单位开展志愿者合作、生态宣传教育、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等活动,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超过9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万个/立方厘米。

       当然,这样骄傲的数字更离不开的是,周边群众对大山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每个月都要巡山十多次。”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管理站站长杨昌荣告诉记者。58岁的他,1993年成为一名护林员,25年间,他和另外5名同事负责11.8万亩的片区保护工作。

       近年来,梵净山从法律法规及社区共建共管方面,建立起了多级管理的保护体系,成立了保护管理队伍,专门进行梵净山森林资源的巡护、管理工作。目前,保护区已建立了100多人的管护队伍,重点打造森林保安队伍,主要负责梵净山日常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工作。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精心呵护,梵净山周边群众持之以恒地保护,孜孜不倦的善待自然环境,而这些良好的资源优势又以释放生态红利的方式滋养着这里的人民群众。

       在江口县寨沙侗寨,古树参天,满眼翠绿,青山绿水,倒影如画,令人流连忘返。从2009年开始,江口县在寨沙原址上高起点规划建设占地93亩的百户侗寨新村。发展中的寨沙侗寨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无论是修民房、广场,还是步道、停车场,始终为古树让道,让山村与古树融为一体。几年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同时,梵净山附近的村民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经果林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与纪念品加工、田园旅游服务等产业,群众有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梵净山得以生动体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除此之外,我市还多年连续举办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深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思想,倡导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淀了“心灵环保·世界和谐”“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心态决定心境·心境牵动环境”的生态文明共识,并将“心灵环保·世界和谐”定为论坛主题,顺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发展要求,增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行动自觉,得到国际国内广泛认同。

       如今,梵净山已建立了由上至下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先后出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保护计划(2015-2025)》《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4)》《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3)》等规划,针对黔金丝猴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周边社区的参与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梵净山完整性得到保护和保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优势是我市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最大的后发优势。梵净山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梵净山的美,梵净山的价值,不仅是贵州的骄傲,中国的骄傲,还是地球的重要记录。在感受我市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绿色家园的建设除了政府积极推动外,当地群众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多年来,围绕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当地干群齐心共治共享,携手共建美丽乡村,让绿色资产释放了更多生态红利。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梵净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加大培育生态产业,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此前,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拥有好生态,却发挥不出好价值。村民大都外出务工,往大城市跑,生活十分窘迫。2012年,寨沙依托梵净山旅游资源优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依托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推进,将寨沙侗寨打造成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成功实现了从“穷山沟”到“致富村”的华丽蜕变,村民生活富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寨沙侗寨,依山而建,面河而立,错落有致的侗寨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生相融,青石板路通往家家户户。白天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晚上载歌载舞、芦笙悠扬,俨然一幅新农村的美好景象。目前,全村78户都吃上了旅游饭,仅仅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就已达到270余人,占全寨人数的90%,年接待游客量达80余万人次,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今天,在梵净山周围,同样是这片土地,当地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优先思路,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同时,群众的生活也更幸福了。

松桃百姓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松桃百姓网“松桃社区”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松桃百姓网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内容 铜仁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随机查餐厅”活动 下一篇内容 铜仁:谱写民生保障曲 内容标签: 在生 生态 生态文明 文明 文明路

评论(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跟贴用户自律公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立即注册 |

暂无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