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百姓网 松桃百姓网 松桃新闻 查看内容

学有榜样 奔有目标 ——冷水溪镇三脚坡村扶贫记

2019-7-29 16:41| 发布者:松桃百姓网| 查看:240| 评论:0|原作者:胡伟|来自:松桃网

摘要:去年10月,我被选派到冷水溪镇三脚坡村,与战友一起,成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员。 在这期间,我看见了基层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深刻体会到他们对于脱贫的渴望,见证了一线扶贫干部的艰辛,也见证了全县42个 ...
    去年10月,我被选派到冷水溪镇三脚坡村,与战友一起,成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员。

    在这期间,我看见了基层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深刻体会到他们对于脱贫的渴望,见证了一线扶贫干部的艰辛,也见证了全县4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三脚坡村发生的巨变。

    率先垂范的老村长

    曾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文”的三脚坡村,流传这这样一句顺口溜:“三脚坡,红苕多,要想吃上白米饭,逢年过节差不多。”看似自嘲的话,实则道出了这里的贫穷与无奈。

    偏僻、落后的地理环境,让曾经的三脚坡村民只有靠种红苕、玉米等杂粮为生,靠老天爷赏饭吃,遇上风调雨顺的时节,种一方土地勉强能为生,赶上收成不好,饿肚子也是常有的事。

    贫穷,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想象,更是该村群众无法跨越的鸿沟。

    然而,就算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也有一些有梦想敢于奋斗的人,给我留下深深的感动与敬佩之情。

    老村长吴再柏就是其中的一位。

学有榜样 奔有目标
(右一)吴再柏与驻村工作组干部为受伤贫困户进行旧房拆除
 
    56岁的吴再柏,高中毕业,在当时的社会也算是个文化人。听他回忆,高中毕业时,城里有好的工作可以去做,但他不愿意,他太明白这片土地的艰辛了。那时村里学校老师很少,教育资源匮乏,外地的老师又不愿意来。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回到村上,当上了一位民办教师,并且担任村干部,这一干就是34年。

    “唯有教育才能改变三脚坡村下一代人的处境。”吴再柏说,他要为这方土地的孩子走出大山献出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脱离父辈的人生轨迹。

    “有其父必有其子。”吴再柏深远的理想,潜移默化地根植在他孩子的心中。他的两个孩子通过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大跳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改变命运,贫困山村,孩子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村里群众开始重视教育,吴再柏也时常宣传送孩子上学的重要性。

    时下的三脚坡村,绝大数群众都在集镇或城市租房送孩子上学,187户的小村庄每年都有几个大学生。教育,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一重要途径。

    同时,在脱贫攻坚中,吴再柏还经常进村入户宣传党的好政策,积极与上级各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改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昔日这个贫困的小山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产业欣欣向荣。

    目前,该村共有9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分别投入冷水溪镇罗袍社区泥湫养殖专业合作社、松桃聚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及贵州松桃现代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发展401亩花椒产业,建200头生猪养殖场一个,确保该村集体经济“一长两短”见成效,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积极向上的贫困户

    四月中旬一天,在该村大土组进行低保提标核查时,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背着柴䓍的老人满脸堆笑地向我们走来。

    “这就是张来安,是因病致贫贫困户。”村长吴再柏介绍到。

    现年59岁的张来安,10年前右腿患上骨结核,医院诊治时,要通过截肢才能痊瘉。张来安不愿截肢,一直采取保守治疗,患上病后,干不了重活,一直靠低保为生。

    我们一边叫张来安注意安全,一边与他交谈。询问现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如果有什么困难,给我们说。

    张来安说:“现一切都好,可上坡捡柴、做点家务等活,这些年来,要不是有低保扶助,生活、治病就无着落。现又有精准扶贫,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学有榜样 奔有目标
(左一张来安)在贫困户张来家进行低保提标核查
    听了老人的话,我们也由衷的欣慰。

    最后张来安还说到,他家帮扶责任人镇里的副书记周彪,经常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就像他的亲人一样。

    一个人的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在党委政府的关怀、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张来安树立了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信心,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七旬创业的领头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偏远的三脚坡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冲破地域,年龄的限制,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走进三脚坡村梁家土组,一栋占地1200余平米的蓝色钢架养殖场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69岁的杨再才老人开创的养殖场。年越半百才开始创业,在常人眼里,想都不敢想,而杨再才,却真真切切的做到了,并且做得很成功。

学有榜样 奔有目标
杨再才刚修建占地1200余平米的养猪场
 
    初次见到杨再才时,你不会觉得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很多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一样,朴实,慈祥。当我把话匣子打开与他拉起家常时,发现他特别健谈,他给我讲述了一路走来的辛苦与感恩。

    老人说,他是地地道道的没有文化的农民,因为家里田地少,种不出太多粮食,以前种一年地连一家人的肚子都吃不饱。作为一个男人,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儿吃不饱,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渡过艰苦的岁月,孩子都成家,感觉这辈子也都过得差不多了。可内心总有个缺口,在这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是怎么都填补不上的。”眼前这个老人,说到动情处,明显看到他眼里的湿润。

    “真的是遇上了好时代,我曾经从来不敢想也不敢奢望的好时代,居然自己能开个养猪场,感谢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让我有创业的机会。”老人杨再才说。

    “以前村子偏僻,交通不便,要赶个场去县城都没有那么容易,去年回来,我发现水电方便了,道路也修好了,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政府也很支持创业,于是我就回来了,在政府的帮助下,开了现在这个养猪场。祖国强大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领导人。”

    看着杨再才老人不断道出的感恩,我内心也感到特别的温暖。作为脱贫攻坚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我是如此的骄傲与自豪,国强民富,老百姓的幸福,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老村长率先垂范,积极乐观的贫困户,七旬老人创业致富。学有榜样、奔有目标。在三脚坡村,驻村工作组经常对群众进行自强奋进、不忘党恩等教育。同时宣传异地搬迁、危旧房拆除与改造、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激发他们不把日子过好誓不罢休的劲头,相信脱贫的日子指日可待。 (县委宣传部 胡伟)

最新评论

松桃百姓网